close

 

蔡峰鈞醫師/口述

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及血管外科系主任蔡峰鈞表示,在臨床上退化性主動脈瓣膜狹窄最常見的三大症狀為胸悶,昏厥,與活動易喘。除了病人會自發性降低活動量來避免症狀加劇外,是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療。根據美國心臟學會建議,當主動脈瓣狹窄合併上述3項症狀任何一項時,就是需要進行手術的適應症了;但如果因為延遲手術會讓心臟衰竭持續惡化,同時猝死的可能性也會大幅增加。

蔡峰鈞主任說明,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是將原來鈣化的瓣膜切除,再植入人工瓣膜,主要分為機械與生物瓣膜兩大類。雖然機械瓣膜有較持久耐用的優點,但會有終生服用抗凝血藥物會引起出血的缺點,在老年患者並不建議選用。

過去因為生物瓣膜的耐久性比機械瓣膜差很多,所以目前透過抗鈣化技術的改良,新一代的生物瓣膜已經有大幅度的改進。若是以「第三代豬心瓣膜」為例,其耐久性平均超過15年,同時有使用長達25年的紀錄。在國外愈來愈多的較年輕病患會選擇生物性瓣膜避免服用抗凝血藥物以享受更正常的生活品質,唯一缺點是在國內並沒有健保給付,病患需全額自費負擔。

大部分接受單純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的病人,術後需要接受2~3天的加護病房觀察和1~2周的病房治療,就可順利出院;手術的死亡率平均只有2%~3%。但是臨床上符合手術適應症的病人有三分之一並未接受手術,究其原因有三:一、病人或家屬對手術的排斥和抗拒,二、心臟內科醫師覺得病人太老或太虛弱不適合接受開心手術,三、心臟外科醫師評估後覺得風險太高而拒絕操刀。但遺憾的是,在出現症狀而沒有手術治療的病患,在3年內的死亡率有可能超過五成。

所幸在進入21世紀後, 治療有更進一步的發展,那就是主動脈瓣支架手術。從心尖或大腿動脈將一個壓縮的脈瓣膜支架送至主動脈根部再打開固定,由於不需體外循環,因此可以大大降低手術的風險;對於以往因太老不適合手術或需要再次手術的病人提供了另一項選擇。

這項技術在全球的前瞻性的人體實驗已經結束,結果相當正面:在不能接受傳統手術的病人,瓣膜支架與傳統藥物治療相比,不但降低死亡率也提高生活品質;而在可以接受傳統開心手術的高風險病人,瓣膜支架與傳統手術相比並不會增加手術死亡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依據上述的結果開放瓣膜支架應用於不能接受傳統手術或可以接受傳統手術但具高風險的病人,目前治療已經超過數萬例,在歐美很多醫學中心已經是常規性的手術。

【2012-11-10/經濟日報/T09版/醫學資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豐力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